三掌门 > 带着爸妈穿越,在古代开设福利院 > 第151章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

第151章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


金部司管的是仓库,交易管理,开矿等等,先是给大家介绍了下全国仓库的建设,不仅仅在京都,其他几个府多少也有少量建设,尤其是粮食,用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或天灾人祸。
  至于开矿,据说现在铁矿铜矿都有在开采,但这些基本上属于保密事件,郑文青他们这种职场小白现在还无权了解如此核心的内容。
  各种交易的话,现在一般盐和铁属于朝廷管制生意,控制铁主要是防止有人私造兵器,引起社会动荡,控制盐是因为其属于暴利产业,现在基本都是海盐,产出很便宜,但运到各城市能翻到几十倍的卖,而这个又是生活必需品,所以朝廷是牢牢抓在手中的。
  其他交易倒没有特别要求,全部都是对外放开的,只要你老老实实做生意,按时缴税就行。
  可惜现在就是各处里时不时打个仗,导致国与国之间基本都是敌对状态,贸易没有互通,其实多少是有点影响经济发展的。
  郑文青和郑云鹤商量:“云鹤哥,你说如果我们和周边国家能贸易往来的话,那就可以把我国的丝绸、茶叶拿到那边换来很多的牛羊,还有其他各种农作物等有关民生的东西,这样经济就盘活了,如果双方经济都有所发展,生存不是问题的时候,或许打仗也少了呢。这算不算个良性循环?”
  郑云鹤点头:“以贸易来互通有无确实是发展经济的一个好思路,但是也要严格控制贸易物品,加强边境管理,不能将重要的东西送出去,否则最后可能会吃大亏。
  至于你说的经济上来后的打仗问题,  我觉得那是不可避免的,在经济上来的同时,刀枪也要锋利才行,一手刀枪,一手蜜糖,才能保持国家安稳。”
  想想前世历史长河的发展,郑文青不得不赞同郑云鹤的观点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军事是不能有丝毫放松的,否则手拿巨款的弱者,更容易引来豺狼的环伺。
  仓部司管的是全国粮食税收和各级官员工资。
  说实话,经历了现代种地补贴的美好时代,郑文青一直觉得现在的粮食税太不合理了,农民们种地那么辛苦,一年到头却连个温饱都不能解决,再碰到老天不给力,粮食欠收的时候,那更是活下去都是奢望。
  但想来想去,现在的经济状况,工业不发达,各种贸易也不多,似乎只能收农业的税来凑个数,要不国家运转都有问题,至于收税后粮食不够吃的问题,那也和亩产量低以及地少都有关系,如果农具有改进,多一点牛马,那种地效率会大大提高。
  不过总的来说农民真的太苦了,等哪天国家经济好起来,如果他能说的上话的话,一定建议降低农业税,尽量让种地的人都能吃饱饭,穿暖衣。
  在户部的这两个月,郑文青觉得自己有很多感触,有很多内容想写,以前都是为了完成任务,这次不是,这次是迫不及待的想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,让更多的人知道,让上层的人能了解,能支持,亦能实现。
  但他想写的太多,在一个报告里是不可能表达完整的,最后和郑云鹤商量了一下,决定让郑云鹤先将最重要的写上去,那就是经济问题。
  建议和外邦开放部分贸易往来,派人出使,从各地寻找农作物种子回来试种,并在各地建立农业研究基地,去开发更适合当地耕种的方式及作物,以提高农业产出。
  同时鼓励大家开荒,可将原开荒田地三年不收税提高为五年,五年以后税收逐年增加,再用三年时间逐渐增加到和其他田地同税,以期能增加大家的积极性等等。
  虽然短期内看着是少收税吃亏了,但是只要开发的地越多,粮食供应就越充足,长此以往对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。
  然后郑文青自己写了一个关于长城的设想,再加一个关于改善运河线路的可行性。
  他想着目前边城人少的原因一是打仗死的太多,二是不安稳,所以能走的都不愿意留,如果能修个长城的话,安全性有了保障,大家自然愿意在此处繁衍生息,保住了男人,边城的军户数量自然能成指数增长。
  至于运河线路,他曾经研究过地图,有几个地方需要连通一下,还有几个地方弯弯绕绕太多,最好能拉直,会节省下很多运输时间,也能让那些有保质期的东西能快速运输,于国于民都有利,唯一的坏处就是得花钱。
  其实他还有一个想写,那就是官员的俸禄,他觉得官员发钱发粮,工资都还不低,除此之外还有田地免税额度,和贫民百姓比起来简直天上地下,怪不得所有人都挤破脑袋想当官。
  但这话他不能说,一说就动了很多人的蛋糕,简直无法在官场上混下去了,所以还是忍回去吧,想来他这样想的根源还是国家太穷了,如果经济普遍上来了,那官员的这个收入也就不那么扎眼了。
  这个报告结结实实的写了两天,郑文青使尽了自己的洪荒之力,还让郑云鹤帮他修改了两次,然后又一笔一划认真誊抄了一遍,力求以精妙绝伦的用词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打动读者的心,让其能呈到睿亲王的面前。
  这还是第一次,郑文青这个学习考试一直顺其自然的人花这么多力气想要去争取,郑云鹤也有些触动。
  他来郑家这么多年,虽然一直觉得郑家人比较心善,但郑文青一直大大咧咧属于摆烂型,除了善交际,其他也没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才能,但是他这次的认真程度让他差异,感觉科考那次都没这么重视。
  好像在郑二伯一家人的身上,都多多少少能看出点爱国的意味,平时或许不是那么明显,尤其是郑文青的身上,但一到这种关键时刻,他们的爱国属性就会不自觉的体现出来。


  https://www.3zmwx.cc/files/article/html/83206/83206243/13131163.html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3zmwx.cc。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3zm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