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掌门 > 逝水东流不复还 > 第一百零一章 祭文

第一百零一章 祭文


昨夜写了半夜的半文半白,半通不通的诗词,萍第二天起得很晚。------.--

        从奔丧回来到爷爷下葬,萍的心情一直是悲哀的,压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死如灯灭。萍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。只是心中的悲哀需要时间来抚平,没有更好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文字也是一种渲泄的渠道。与其说萍写诗词悼念爷爷,不如说是渲泄心中的痛楚。

        吃过早饭,萍又来到爷爷坟前,恭恭敬敬对着爷爷的新坟磕几个头,然后,肃立在墓前,回想小时候爷爷对自己的宠爱,又想到爷爷的没能抱重孙子遗撼,哀痛与悔恨的泪水又止不住地流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爷爷临终前未能见我最后一面,已是我最大遗憾;而不能让爷爷生前抱重孙,更令我心痛。我真是一个不孝之孙!”

        萍还要再写一篇祭文,寄托心中的哀思与忏悔。

    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 《祭祖父文》

        祖父名讳长生,生于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,卒于197年农历二月初二,享年八十有三。虽未“长生”,可谓长寿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生四男一女,现均枝开叶散,有孙六、外孙一、外孙女九,惜无重孙与重孙女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虽生逢乱世,但一生持德向善。心地敦厚善良,为人诚恳朴实,性格平和,常以忍让为美德。告诫儿孙:“能忍者自安。知足者常乐。做人要老实厚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祖父的音容笑貌犹在昨日,犹在眼前!晚年,老人家鹤发童颜,慈眉善目,待人更加仁慈宽厚,邻里常常传为佳话美谈。祖父的的慈祥善良与克己恭人,可为儿孙作楷模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爱我更甚。幼时,父母参加集体劳动,我由祖父祖母抚养,昼供三餐,夜安热怀,引我识数,育我品行,样样俱细,事事亲恭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是祖母父最疼爱的长孙,视我为心头肉,掌宝,是他们从小一手把我带大。祖父在我身倾注了全部心血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待我,情比天高,恩如海深!祖父之逝,如同亡我!恨不能造化回天,左右永年!

        悲哀与悔恨早已令孙儿裂肺撕心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一向身体硬朗,孰料竟忽如灯灭而不醒。初接“祖父病故速归”电报,我如五雷轰顶,心急如焚匆忙返乡,虽辗转劳顿却毫无倦意,盖因心怀悔恨——悔不能谋祖父最后一面,恨苍不见怜,太无情!不让我祖孙再相见,不让孙儿再侍奉承欢于左右,祖父泉下可知否?

        祖父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抱重孙,而我作为老人家最疼爱的长孙,理当顺从,圆祖父“重孙梦”。可我就是忤逆不从,躲闪逃避,辜负了老人家的厚爱!

        最让孙儿痛悔的是,您临终前留下的二十元“叫钱”,给未来长孙媳妇的“叫钱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孙儿不孝,孙儿一定尽快圆您的“重孙梦”!

        虽说生死有命,虽说人生无百年不散之宴会,但孙儿只能盼望来世再做您的孙儿!

    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 祖父年八十进三,身康体健,忙碌无暇。长辈之众,皆白发飘零,惟祖父最让人放心。若非天命,祖父阳寿必在耄耋之间,亦有十余载光阴可度,亦有不可数天伦可享。出殡之日,父亲披麻戴孝跪地执幡,嚎啕痛哭涕泪俱下,我亦长跪不起泪如泉涌。哀乐回响,哭声震天,左右乡邻无不动容掩面,众亲皆泪水纵横,不能自已。当日暮色起时,我等十字路口一祭亡灵,次日二祭,三日三祭至坟前,拢墓清扫,十余子孙齐跪叩拜,泪浸茔地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祖父一生劳碌,常年走南闯北,行走江湖之。自养闲起,仍自食其力,耕地分余,一年瓜果不断,四季花蔬常青。生活朴素,常旧衣裹身,不舍数年;粗茶素饭,独乐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无奈天公不怜,竟夺其命!

        写至此,仿若重现当时情形,泪不能禁!

        呜呼,不舍我敬爱的祖父,时值新年正月刚过,二月初二,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,您却永远低下尊贵的头,永远闭慈善的双眼!祖父,能不能睁开眼睛,再看一眼您的孙儿,也让孙儿再和您说说话?

    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 旧事填膺,思之凄梗,如影历历,逼取便逝。呜呼!身前既不可想,身后又不可知;哭汝既不闻汝言,奠汝又不见汝食。纸灰飞扬,泪湿满襟,孙儿归矣,犹屡屡回头望汝也,呜呼哀哉!呜呼哀哉!

        呜呼,痛悼我祖父,虽已算高寿,子孙满堂。然天公不美,孙儿未能尽孝之时,亲已不待,岂不悲呼!

        呜呼,痛煞我祖父,时值午时,惊闻祖父去,心中哽咽不能成言,背身而立,泪眼涟涟!泣至灵前,呼我祖父,数喊不闻,肝肠已断,血泪沾巾,哀号祭奠,悲痛难离!祖父兮,孙儿不孝,生不能常侍身侧,死不能常祭坟前,唯做此悼文一篇,付与火君。愿我祖父,黄泉路魂归有所,九重天外,可登仙班!

        挽祖父联

        一夜秋风狂摧祖竹,

        三更凉露泪洒孙兰。

        寂寞乾坤,邈笑一公何所在;

        凄迷风雨,哀哉两字弗堪闻。

        风起云飞,室内犹传诫予语;

        月明星黯,堂前无复弄孙声。

        奉杖几何时,方期爱日长绵,歌笑欢颜承百岁;

        含饴今不再,从此悲风陡冷,凄凉血泪哭重闻。

        再祭祖父

        祖父仙逝,鹤驾西天,满堂儿孙,无不思念。

        思亲念祖,血脉相连,木念根本,水思渊源。

        呜呼祖父,成佛成仙,哀哉祖父,瑶池赴宴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自幼,家境贫寒,勤劳一生,德泽子孙。

        历经艰辛,稍即成年,与吾祖母,结为金兰。

        勤俭耕种,团结亲邻,待人善,毕生忠厚。

        农事之余,别离乡间,行走江湖,全为家眷。

        养儿育女,向来从严,先祖美德,常挂嘴边。

        儿女成家,儿孙相添,教孙做人,老实为先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苦心,育我成长,教我成人,永志不忘。

        音容宛在,笑貌犹存,养育之恩,重如泰山。

        孙儿在外,时时挂念,回到家中,嘘寒问暖。

        惟愿祖父,长命百岁,向天祈祷,身体康健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灵位,哭地叫天,生死永别,阴阳隔断。

        黯然失神,泪雨倾盆,大恩未报,肝肠哭断。

        操劳一生,晚福未享,未能尽孝,实乃遗憾。

        祖父教诲,铭记在心,高风亮节,永驻心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虽未尽孝,孙儿发誓,建功立业,再来祭奠。

        黄泉地下,祖父安息,祖父有灵,托梦夜间。

        保佑全家,万事享通,福禄永存,世代平安。

        祖德难忘,风凋祖竹,哀号王父,燕贻恩深。

        祖训永耀,恩泽长存,高风亮节,遗爱人间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在灵前,挥泪含悲,祭文一篇,永远怀念。

        呜呼哀哉,情长纸短。

        痛煞我也!

        祖父:安息,孙儿一定不负所愿,化悲痛为力量!

        未完待续

        附:招魂和送魂

        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,就要举行招魂仪式。据说,客死在他乡的魂魄,找不到归途。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,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。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、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。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,永远轮回于异地,长久地漂泊,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。除非他的家人替他“招魂”,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,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招魂仪式的举行,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。到了那天,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,或者挂魂帛。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屋顶呼喊招魂,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。据说,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,在草原,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,就知道哪家死了人,大家就都来吊唁,帮助料理丧事。后来这成了满族人普遍的丧俗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史料的记载中,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。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,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,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,如果死者是男的,就呼名呼字,连呼三声,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,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,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,这件衣服又叫做“腹衣服”。这件“衣服”被人所穿着,染了人的肌肤香泽,有着“**”和“气息”的双重联系;魂魄也许会被它所吸引,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状而归附回来。据说过去的傣族,几乎家家都准备着叫魂的“魂箩”,招魂的时候,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装在竹箩里,放白米和白线,表示要把灵魂提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近代,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。幡旗迎风飘飘,取其缠绵的意思,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。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,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。像满族旗人的幡的颜色,是根据丧家和亡人所在的“旗”别来决定的,它的形式就像演传统戏时所举的大旗一样,中间挂着缎子绣的软片,绣着一条大龙。外边因为饰着彩球下垂,所以俗称叫“嘟噜幡”。有的幡的面有荷叶宝盖,中间是红寸蟒的大宽飘带下垂,中间镶着绒腰,幡有一丈长。另外有从宝盖挂下的两个窄条,由幡杆高高地挑起,幡杆插在红漆架子的中央。另外,还有一种形式,幡的本身不是绣片,而是亡人的牌位,称为“官衔幡”。据说,招魂后死者的灵魂就依附于这块灵牌之。幡的下座两边有穿杠的绳套。以便于出丧的时候由杠夫抬着,走在最前面导行。大幡一般立在二门的外面。死的如果是男人,立在门的左边;如果是女人,就立在门的右边。

        有的招魂仪式,是非常有职业特征的,比如渔民的招魂。他们有一套特殊的祭奠习俗。渔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,因为往往无法找寻回尸体,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,穿死者生前的衣服,在家里摆设起“灵堂”。同时,在村外的海边,要请道士为死者招魂。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,死者的亲人到海边去叫喊,把失落在海里的“阴魂”喊回来,招进稻草人中,再进行安葬。这种招魂仪式,叫做“潮魂”。亲属要先在海边搭起一个小小的“蘸台”,然后到了傍晚,就在帐篷里点起香烛,中间放着稻草人,身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。等到晚涨潮的时候,道士坐在“蘸台”,敲响钟磬铙钹,嘴里念着咒语。这时候,“蘸台”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,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,顶梢挂着箩筐,里面装一只雄鸡,面对大海,随着道士的咒语,不停地摇晃着毛竹。也有的由死者家属,披麻戴孝,提着有字的灯笼,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:“某某来呀!某某来呀!”声音非常凄凉。然后,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:“来喽!来喽!”一呼一应,直到潮水涨平,才由道士引魂回家。到了第二天,亲属才把稻草人放进棺材,送到山去安葬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死亡后,灵魂当然就要离开**。但是茫茫的阴间,从哪里走呢?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“指路”。“指路”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。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,亡灵的“回归”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。首先,先一条道,继续向前走去,就分出许多岔道,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。亡魂走自己氏族的道,要渡过一条河,那里有许多白骨。在这种作法下,据说可以安全渡河。

        招魂和送魂仪式,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。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,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。


  https://www.3zmwx.cc/files/article/html/5/5160/1021970.html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3zmwx.cc。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3zm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