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掌门 > 脑洞列车 > 遁去的一

遁去的一


  大道五十,天衍四九。那遁去的一就是无数平行世界的变数,正是他们令世界变得多元化。在某个我们熟悉的世界它是造化玉碟,而有一个世界中的它,是一页调皮的剑典。

  新太祖时的国师张慧,曾得“一页剑典”,并凭其所授的以气驭剑诸法,于王军落败时,率三百六十位真人从军。张慧好白袍,相貌俨然一白发老翁,挥臂所指万剑齐飞。其徒强者可御二三剑,弱者亦可仗草木竹芦开金断人。太祖因义军统帅有异才,能招流星火雨,而折损百万精锐。幸时有孔雀番僧随军传教,十八位活罗汉舍身化十八尊丈六金身,为帝挡下此灾。佛门有次不世之功,方能扎根中土。张慧后从军本不得重,闻知有此异人,孤身走入义军,以无形之剑定住周身百丈之人,以义军自佩之间诛杀千名义军骨干,半日之间瓦解绿林军,方凭此威获封国师,及其仙游,荫后世子孙,历经九十余帝而不倒。“一页剑典”下落不明。

  此后二百载,留侯张氏逐渐壮大,创太清教,世袭天师,与佛门高僧交替任国师。

  流星火雨再现天下,塞北诸胡三寇近畿。

  因佛门已连任四届国师,张氏子弟中有人提出建立蒸饺合一的国家,当世天师宣布闭生死关悟道。有张氏三兄弟于故乡起义,放弃五德承运说,以“黄天当立”聚数百万头戴黄巾之信徒起义。

  当是时也,帝允年老心不老,刚愎自用又识人不明,新朝几有崩散之相。幸有宗室子王越巧得“一页剑典“。帝王家始知此宝之皮毛,信非有缘者不可得。帝允为笼王越之心,大开宫廷任其选宝,奈何王越好游侠、不喜权钱,独慕帝允之若紫。因前线大捷,天师出关,此乱有惊无险,帝允将越爱之女赐军中第一高手。王越所学驳杂不敌军中悍将,含恨游历名山大川,将诸多剑法藏于名胜,为数百年后武林乱局埋下种子。猛将得美人,终生忠于新朝,为帝允及后两代帝王奉献了一生。

  又二百年,佛门有尼得“一页剑典”,佛门昌盛数百年。天师张氏只得成立正义盟,与一盘散沙的教友及安分守己的武林人士抱团取暖。

  贞观十二年大光明名教因波斯使节团传入中土,永徽二年五圣教随大食使团传入中土,正义盟得两强援有抬头之势。

  数十年后,佛教不甘失败,趋吐蕃寇三辅之地,番兵肆虐十数载,中原大乱,百姓只求来生、不畔明日,佛教复兴。

  将门俊杰郭汾阳,联合五圣教徒终将吐蕃佛兵赶回雪原,及至其死,一生戎马不逊祖师。自此三辅以西只有五圣教。

  此间数百年,非无人再得“一页剑典”,而是分别被太清人杰陈白袍、佛门神僧菩提达摩挫败,兼非生于显贵之家,未能留名青史。

  传至帝荣,有儒道自《易》中悟出新道,以《麻衣道者正易心法》阐麻衣道,其功参合造化,四海无敌,代张天师出任国师,正义盟名存实亡。帝荣灭佛,有全了和尚远赴雁荡山开辟佛门新乐土。国师传下道统后,为追寻“一页剑典”的踪迹,长眠不醒,东北胡族契丹趁机南侵,帝荣欲亲征却于开拔前暴毙,大光明教始漏獠牙。国师高徒、将门传人赵九重挽狂澜于既倒,但穷尽余生亦未能尽复国土,含恨而亡。

  而在麒麟阁中翻看资料的,正是刚经大光明教圣母妙手换眼,才复明没多久的先帝第九子、申王——佖。

  之所以会在皇兄病危时,冒着眼疾已愈大白天下的风险,入麒麟阁,只因“一页剑典”正在他手上,为了验证话唠所言是否属实,不得已而为之。

  因为患有眼疾,王佖甚喜听书说曲。因而知道当初王越埋藏的剑法经过时间的考验,促生了当今的九大剑派:嵩山派、武当派、华山派、昆仑派、点苍派、崆峒派、雪山派、青城派、峨眉派。然则宗教信仰无孔不入,九派中的嵩山派已是佛门附庸,由大相国寺少室山分院监管;武当、昆仑二派早已归信太清道统;华山派与麻衣道比邻百年,已成为其守卫祖庭之盟友;点苍派地处南中,少与京畿交流,不过自顾道人于巴山创派(上清),点苍派声势愈衰;崆峒派位于西域,成分复杂,弟子中儒、释、道及西域诸族皆有;雪山派于川边大雪山十二连环峰建凌霄城,雄霸一方;青城派本就为龙虎山分支,既得剑诀亦未有背弃天师;峨眉五峰佛道杂居,佛以尼盛,道专太清。

  “一页剑典”无形无相,自有其灵,会在宿主十一岁时传授最适合的剑法,宿主有权自主选择,但不可再做更改。当年王越便是强求博学百家,终其一生不过庸人之才。

  自睿武孝文皇帝灭佛,百余年来道长佛削,龙虎山封山,麻衣道不谋私利,王佖生于皇宫,自是在当时选择了黄老大类。未免暴露自己的奇异,王佖还特意请求剔除以太清、上清两派道藏为根基的剑法。

  习剑数载,以罗浮山一脉为根基的武功小有所成,身体也借外丹法大体康健。因生母武婕妤出身大光明教,且皇兄无子,才得圣母屈尊以女官身份入宫,以《光明经》上所载之法为王佖换眼。申王不知有多人因自己失去了双眼,他的心在开眼的那一刻,就随着圣母走了。

  证实了“一页剑典”所言非虚后,申王心中那颗早已冰冻的登顶之心又重新躁动起来。

  眼疾既除,花花世界大不相同。自选定根基起,王佖便向生母央求符合条件之女童,好在先帝少有子活,大光明教为保住唯一一颗种子,不惜代价为其寻得一女苏鸾,送入宫中,长侍王佖左右。此女比王佖年幼,当次大变将至之时,不过碧玉年华。王佖根基即将圆满,见皇兄随时有可能驾崩,为加强自身筹码,在苏鸾如常日般铺好床铺后,揽其入帷,阴阳交合,神游太虚境,龙虎丹成。虽因炉鼎过失未能直达九转,但三转之威以可自双目纳天地间正真之气为己用。

  子时一过,功行圆满。在内视己身后,王佖将蹑足抱衣离去的苏鸾拉回床榻,再赴巫山,初尝云雨情。

  此后数日,王佖每日必去看望皇兄,回府则穷尽时间与苏鸾共同练功。与兄长及学士们的闲谈,使申王资辩捷疾,博闻强识之事,便传京师。正月十二日清晨,王佖终于习全身、步、掌、剑,初步练成天佛降魔剑。

  正月十二日帝煦崩,王佖时正在殿外恭候传召,问询瘫跪门外,嚎哭之生发自肺腑,泪如泉涌,哭至子时力竭昏迷,却因暗合“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。”之理,于非生非死、无思无欲的状态下功成四转,自此丹道周天通畅,炼精化气随心所欲。

  正月十三日,向太后得尚书左丞与枢密使支持,力压同平章事章惇,草拟令端王以诸兄弟长之故继位。懿旨未待发出,申王苏醒后眼疾已去之事,经武婕妤全力宣传,传遍皇宫,远至章惇耳中。章惇复进宫,向太后早在第一时间,召申王进宫。章惇进宫,于太后及诸多忠臣面前考教申王,经史典籍竟皆能诵读。端王轻佻,为能纵情书画、奇玩,自请立兄长为帝。

  申王在章相的鼎立支持下,因自身在向太后眼中就是个活奇迹,得以正帝位。申王只长端王数月,因有眼疾尚未有夫人。初登大宝,便由向太后、朱太妃和新晋的武太妃,从九品以上官员家征辟的良女中选后。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,才情冠绝良女,相貌亦算中人之上,又经王佖认可,封为皇后。

  李格非因女右迁中书舍人,加龙图阁直学士。李格非因抗章惇征辟,原被视作心向元佑党,但其身为“苏门学士”、韩琦故属,恰是朝中少数不涉党争的有识之士。

  王佖初登基时文字不佳,多赖皇后润色放能全脸面。李格非负责取旨出令,虽知圣旨非出自新帝之手,但也只能私下提醒女儿斟酌分寸,而后竭力遮掩此中种种。同年,王佖发觉圣母亦在习练自己秘传苏鸾之武学,始怀疑苏鸾对自己的忠心,撤其尚宫职,令其常驻福宁宫。苏轼受召回京叙职,不堪舟马劳顿,卒于途中。

  次年正月,向太后崩。同年,苏辙应召回京后,王佖以家宴请小苏学士,次日迁其为中书侍郎;章惇自请外放,王佖竟允之,设江河处置使,命章惇周巡天下,视察各地洪堤,酌情疏导河道,曾布迁门下侍郎;王佖始阅《洛阳名园记》,着工部刊印,于朝会上遍发群臣;蔡京复启知大名府;以《答手诏书陈十事》为基础,重启变法。

  为标示革新,次年改元崇宁。同年,章楶在履行维稳西军的特命时病故,种师道继其职责,力求变法之时西军不乱;章惇复启为五路按察使兼知太原府,负责保证新法落实,防御契丹和西夏的进攻,宗泽右迁知真定府,辅佐章惇;朱太妃于同年薨,王佖疑为大光明教圣母以女医之便所为,与其摊牌,不仅得偿夙愿与初恋共赴巫山,还借圣母这个功参化境的炉鼎剑法大成,皇后顺利诞下皇长子后,王佖册封女医柳琦为婉仪、女官苏鸾为充容,又拔诸受幸良人为才人。为防圣母谋害皇后,王佖强聘龙虎山“虚靖先生”胞妹为贵妃。

  至崇宁五年,新法已初步落实,天降流星,滞留天空数十天,麻衣道真人汇聚京师,上报祖师已然仙游。因研习《大光明经》,王佖误打误撞,得以提前勉强练习仙门剑诀,龙虎金丹也水到渠成的突破炼气化神,转入炼神还虚的悟道阶段。王佖于是册封阁皂山陈真君为国师,自此上清势衰,灵宝崛起。王佖用凡人无法使用的仙门剑诀,不仅换来了《灵宝经》和《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的全本,还讲阁皂宗这个最为百姓所喜的道家流派绑在了革新的战车上。

  有苏鸾和柳琦襄助,哪怕贵妃道心坚固,也不免在玄牝之门失守的贤者时间里将太虚剑的秘密托盘而出,虽然每次所得不多,但对王佖感悟纯阳大有裨益。为融汇道家百派,从中去冗存精,王佖下令编修《万寿道藏》。

  有散修真人林灵素,少贫时乞食于寺庙,僧寺苦之,及至年少入大苏学士门下为书童,坡问其志,笑而答曰:“生封侯,死立庙,未为贵也。封侯虚名,庙食不离下鬼。愿作神仙,予之志也。”

  大苏外放,灵素仕途无望,改从道教,志慕远游,至蜀,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,后得《五雷玉书》,能如天君般使五雷法。

  林灵素因献《五雷玉书》得见王佖,问对所答甚和帝心,既得势未忘故友,昔日苏门同僚高俅经其举荐,得赐进士出身,入枢密院任职。

  同年,王佖最大的潜在政敌简王赵似病逝。

  次年武太后病逝,改元大观。王佖怀疑两位亲人也为柳婉仪所害,既爱其人又厌其德。

  未完待续



  https://www.3zmwx.cc/files/article/html/28/28748/15428337.html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3zmwx.cc。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3zmwx.cc